近日,一段青岛初二女生在田径赛场连夺三冠的视频在社交网络刷屏,视频中少女矫健的身姿、冲刺时的爆发力让无数网友为之喝彩。记者了解得知,这位名叫杨芮涵的14岁女孩,来自青岛超银中学(广饶课改校区)2023级7班,在山东省第十六届中会上,面对13至18岁全年龄段对手的挑战,一举拿下女子400米、400米栏和4×400米接力三项冠军,用实力诠释了“少年当自强”,收获“前程似锦”“文武双全”等盛赞。
在此次山东省中会上,杨芮涵的表现堪称“惊艳”。与其他赛事不同,本次比赛不设年龄分组,14岁的她需与全省范围内13至18岁的选手同场竞技,其中不乏高中阶段的强劲对手。即便如此,她仍顶住压力,将女子400米、400米栏、4×400米接力三枚金牌收入囊中。
谈及比赛,杨芮涵直言400米栏是“挑战最大的项目”,她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她坦言,尽管夺冠却未发挥出最佳水平,“留下了一些遗憾”;但400米项目中,她再次打破个人最佳成绩,将纪录提高0.7秒。对她而言,最难忘的不是夺冠瞬间,而是得知突破自我的时刻,“那一刻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挑战了自己,这种兴奋无法用语言表达——你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她说。
她的比赛视频一经发出,得到了众多网友转发、点赞。大家在评论区表示,“师资力量雄厚,校长能力超群,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芮涵姐姐全面发展,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真是好样的,刻苦的训练,辉煌的成就,加油!前途无量!”“小杨同学太棒了!未来可期,前程似锦!”“身为超银一员倍感荣幸”。
杨芮涵与田径的缘分始于小学四年级。当时,她在青岛嘉峪关学校读书,因出色的运动天赋被选入海发田径俱乐部,从此开启了与跑道和跨栏相伴的时光。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恩师——黄潇潇。对杨芮涵来说,黄潇潇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更是精神上的偶像和目标。“每次来到俱乐部,和小伙伴们一起训练,哪怕挥汗如雨,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她坦言,训练中难免有瓶颈期,比如跑不动、跨不好的时候,是教练的耐心指导和榜样力量,让她一次次重新振作。
赛前,黄潇潇苦口婆心的技术叮嘱和心态调整建议,更是杨芮涵最依赖的“定心丸”。“紧张的时候,教练的话就像定海神针,让我能沉下心来专注比赛。”在她看来,教练带来的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教会了她如何以更成熟的心态面对挑战。
多年的训练生涯中,杨芮涵也早已习惯了汗水与坚持。在她看来,训练其实挺累的,有时候真的想偷懒,但每次咬咬牙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自己又进步了一点。她记得无数个放学后的傍晚,在跑道上重复练习起跑、加速、跨栏的动作,只为把教练教的要领吃透;也记得比赛失利后,在教练和家人的鼓励下总结问题,再重新投入训练的日子。正是这份从小培养的韧劲,让她在面对强手时能顶住压力,不断突破自我。
对杨芮涵而言,学生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意味着需要在学业与训练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而这背后,不仅有自我管理的智慧,更有学校的全力托举。
“超银中学(广饶课改校区)切实而具体的把‘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助力我兼顾学业与训练。”她表示,在学业上,超银的“弹性支持”为她扫清了障碍。上午专注文化课学习,下午三点外出训练的固定节奏形成后,她学会了用“碎片时间”追赶进度,课间十分钟巩固知识点,训练间隙翻看笔记,晚上回家集中攻克难点。班主任刘艳萍老师的叮嘱“把每一分钟用在刀刃上”,成了她的行动指南。更让她安心的是,无论训练多晚回到学校,各科老师总会主动为她补课,同学也会细心留存课堂资料,“回到家有不懂的问题,老师在线上也会耐心解答,这种被支持的感觉,让我不用为落下课程而焦虑”。两年间,她不仅没让学业掉队,还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评2025年市北区优秀干部,用实力证明“训练与学习可以互相成就”。
“在超银的两年,我收获满满。”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学校推行的分层走班和小群组管理,助力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稳步提升学业;丰富的研学活动,为她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拓宽了视野;而社团活动、体育节、美术节、读书节、校园吉尼斯挑战赛等一系列活动,更让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班主任节、母亲节等节日教育,让感恩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也塑造着她的品格。“希望能成为师弟师妹们追赶的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她说。
心态的平衡则是她在赛场与书桌前共通的“必修课”。面对大赛压力,她有自己的解压诀窍,赛前深呼吸调整节奏,听轻松的音乐转移注意力,或与朋友聊天放松心情。“紧张其实很正常,关键是把它变成动力。”她会提前把技术动作练到“肌肉记忆”,熟悉比赛流程的每个细节,“准备得越充分,心里越有底”。而当训练遇到瓶颈、学习感到疲惫时,她会想起黄潇潇教练的话:“专注当下,别想太远的结果。”这种“聚焦眼前”的心态,让她既能在跑道上顶住对手的冲击,也能在书桌前沉下心攻克难题。
谈及未来,杨芮涵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先把眼下的每一步走稳。”她计划继续打磨技术、储备体能,让每天的自己都比前一天更强;同时,也会守住学业的阵地,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而那个“身披国旗为国争光”的梦想,正藏在这些扎实的日常里。她表示,“竞技体育没有捷径,人生也一样,只有踏实地跨过每一道栏,才能跑到更远的地方。”
杨芮涵的优秀并非超银个例,而超银对学子“学业与体育并重”的培养模式,正是青岛体育教育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青岛的体育教育成绩亮眼,在2024年耐克全国高中篮球联赛中,青岛六十七中男篮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夺得全国亚军,这是山东省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战绩,球队也因此被誉为“年度最大黑马”;青岛银海学校的彭曼迪、彭曼然姐妹凭借出色的跑步天赋,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招录取;在2025年世界跳绳锦标赛上,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王继凯、梁德福在19+男子组4×30秒单摇接力比赛中同其他省份的两名同学一起荣获世界冠军;而此前青岛富源路小学参加青岛市“市长杯”足球赛的片段,经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后火爆全网,“最干净的足球”不仅让网友看到“中国足球的未来”,更被点评为“足球的魅力这一刻具象化了”。
这一连串佳绩,绝非偶然,背后是青岛体育教育的强势崛起,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愈发成熟。而这,只是青岛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再攀高峰的一个切面。如今,青岛市教育局不仅在专业体育师资、中小学运动场地等硬件上持续加码,更借着“课后服务”和“双减”的东风,借助家、校、社三方合力,通过学校、体育社会组织、社区联动,开展了一系列适龄化、趣味化的体育竞赛与文化活动。
在这样的沃土上,一批又一批青岛学子靠着体育练就强韧心智、实现人生理想。青岛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正以实打实的实力,为体育强国源源不断输送生力军,亮出沉甸甸的“青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