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分销行业,存在一个长期难解的悖论:上游原厂高度集中,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占据55%以上产能;下游则是数十万家分散的中小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硬件创客。
这种“集中对分散”的产业结构,催生了海量“小批量、多品种、快交付”的长尾需求,却因传统供应链的成本结构而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
在交流中,云汉芯城董事长曾烨坦言,传统线下分销模式下,任何一张5000元以下的订单都会亏钱——因为5000元订单和50万元订单在公司内部的流程成本完全一样,但收益却天差地别。这种小单不经济的行业共识,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研发采购陷入困境:要么接受高额溢价,要么在几十家供应商间疲于奔命。
2011年,云汉芯城开始了从传统线下分销向线上模式的转型,试图用数字化方式把大量零散订单通过在线化迅速下单,减少人的干预和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整个操作损耗。14年后的今天,这家公司已成长为电子元器件线上分销领域的领军企业,用数字化平台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跑通了行业公认最难的生意。
2025年9月30日,云汉芯城正式登陆创业板,公开发行股票1627.9万股,发行价27元/股,募资总额约4.4亿元。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本化里程碑,更标志着产业互联网在硬科技供应链领域的深度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电子制造企业推出一款新产品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们往往在新产品研发的前几个阶段就会面临严重困境:产品方案设计阶段反复选型耗时15-30天;打样试制阶段配齐50个型号需要2-4周;小批量试产阶段不仅面临交期和质量问题,中间供应链环节过长还导致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曾总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传统模式的低效:一个货物在供应商那里有完整包装,客户需要从市场上找到A,A找到B,最后找到供应商,拆掉10片交给客户。第二天另一个客户又需要同样的操作,每次都要重复开封、质检、发货的流程。
而云汉芯城所做的,就是打通流程,构建“平台+数据+供应链网络”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让“长尾需求”变成“规模生意”。
首先在平台方面,云汉芯城建立的电子元器件采购商城,能让客户像网购一样搜索、比价、下单,大幅降低了中间操作流程成本。
而在数据方面,云汉芯城经过十余年积累,形成了包含超4000万电子元器件产品标准参数信息、超9300万条参数替代关系数据的元器件产品信息数据库,并将其免费共享给下游研发工程师,将选型校对时间从15-30天压缩至1-2天。
最后,在供应链网络方面,云汉芯城与全球超2500家优质供应商合作构建了协同供应网络,使得中小科技企业不需要寻找多个供应商配齐不同型号的电子元器件。以50个型号为例,公司研发的HiBOM选型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将配齐时间从2-4周大幅缩短至1分钟内。
对此,云汉芯城还提供了一组直观数据:66万笔订单如果都从传统模式采购,每笔需要支付约50美元的国际运费、25美元的银行费用以及报关费用,仅在这些环节,云汉芯城就为企业就节省了数千万美元的成本。
据了解,云汉芯城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375万单订单,拥有69万注册用户、15.8万家成交企业,日均在线万个。
通过汇聚海量下游需求后向供应商集中采购,再将不同型号物料配齐后统一配送,云汉芯城有效降低了中小科技企业的综合采购成本,把原本被贸易商“吃掉”的溢价进行压缩,释放的价差直接转化为下游客户的利润与研发预算。
在云汉芯城董事长曾烨看来,这离不开公司长期且持续的投入,最终把“数据”变成了自己的第二库存。
“我们自2018年启动数据治理,峰值时有十几人的团队专职清洗和标准化上游数据,”曾总说道,“最大的困难是成本投入产出的严重延迟。我们发现大量行业上游数据是错误的,为了实现参数标准化,不得不用人工来解决这个问题。”
正因如此,云汉芯城并没有追求速成,而是选择分层推进——先把头部 10 万型号做精(覆盖客户 30%–40% 的需求),再向下扩展到 20 万型号(覆盖 60%–70%),以塔尖向外、稳步扩展的方式把数据质量逐步夯实,这一持续7年以上的投入,成为公司最基础也最难以复制的资产。
而在此基础上,云汉芯城构建起多维度的数据库体系:超 4,448 万条 SPU 产品数据、9,302 万条参数替代关系、近78万条国产替代关系、107 万条进口报关分类数据以及46万条元器件质检信息。云汉芯城表示,这些结构化数据不仅是索引和比价的底层,更是实现自动推荐、国产替代置顶、以及供应链协同的“牙齿”——有了精确的数据,很多原本依赖人工判断的环节都可以被系统化、规模化替代。
云汉芯城确立了“绝不让一片假货从云汉流到客户手上”的目标,投巨资建立了超 10 万颗的黄金样品库:每卖出一个型号,必须有一颗无任何质量问题的样品作对照。为此付出的成本巨大,但效果显著——云汉芯城旗下汉云检测中心也是最早取得 CNAS 认证的电子元器件检测实验室之一,这一资质在国际上有广泛认可,获全球150多个国家与地区互认。
技术迭代与人才内化则把数据和质检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早在 2018 年,公司就与交大人工智能团队合作,率先尝试卷积神经网络在元器件识别与参数匹配上的应用;随后在算法与模型演进中,云汉芯城既保留了多年积累的底层数据,又主动将外部先进能力内化——公司曾与阿里云深度合作,高峰期有数十名阿里云工程师驻场,将云端能力、算法工程化并转入公司体系。
这种能力最终回流到产业赋能上,形成上下游协同的闭环。上游方面,云汉芯城通过 API/EDI、FTP、SRM 等多种方式接入全球超过 2,500 家优质供应商的库存和物料数据,自主研发的 SRM 系统能实时抓取供应商库存并把大数据形成的需求预测反哺给供应商,帮助其优化采购与库存;下游方面,公司提供全套 API 与专属商城,支持客户将商品库与订单系统嵌入自身 ERP。
据了解,某国内智能驾驶独角兽在对接 API 后,比价、下单、物流追踪等环节由系统取代人工,采购与研发效率显著提升。正是这种“数字接口”的存在,把云汉从单纯的分销商,推向供应链数字化推动者的角色。
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正逐步走出周期底部。据 WSTS 统计,2024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已达 6276 亿美元,同比增幅 19.12%,即便进入 2025 年,行业仍有望保持 11% 的稳健增长。
半导体市场的不断增长,直接转化为了云汉芯城的业务增长势能。2025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 14.40 亿元,同比增长 17.82%,净利润 5405 万元,增幅更是高达 41.17%,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独特的平台模式在景气周期中的放大效应愈发凸显。
与此同时,国内半导体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释放结构性红利。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国产的元器件已在众多领域具备进口替代能力,但多数本土厂商更擅长产品设计,在市场推广、信息规范化上存在明显短板 —— 部分型号甚至缺乏完整的技术手册与数据手册,难以触达下游客户。
而云汉芯城早在 2019 年便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组建国产事业部深耕本土市场,如今已与超500家国内原厂建立紧密合作,不仅帮助原厂完善产品结构化技术信息,更搭建起超78万条替代关系数据的国产芯片替代数据库。
在技术层面,云汉芯城借助 BadgerDB、Redis 等 NOSQL 技术实现大数据全量与增量自更新,再通过多参数等价规则、优选算法生成精准替代方案,当客户搜索国外元器件型号时,系统会自动匹配国产替代选项并置顶推荐,让本土产品更易被市场看见。
截至目前,云汉芯城可售国产元器件型号超120万个,已助力超 4000 家制造企业完成国产化替代专项服务,国产元器件销售额与占比持续攀升。正如公司董事长曾烨所言:“别人关注大批量订单,我们服务的是研发端。以前研发采购靠华强北电子市场,现在我们用数字化解决。客户在小批量研发阶段用惯了国产器件,到批量生产时自然会延续,这对国产替代的意义远比单纯卖货更深远。”
市场需求端的变革同样为云汉芯城打开了新空间。随着硬件创新周期缩短、产品迭代加速,电子制造行业正从传统的“大批量、长周期”生产,转向“小批量、快迭代”的柔性制造与敏捷开发模式,“小批量、多品种、快交付”不再是边缘需求,而成为主流趋势。
这一变化恰好契合了云汉芯城的商业模式,如今公司订单结构中已出现 100 万、300 万以上的批量订单,客户信任度与粘性不断提升。“做惯小批量订单的人,想拓展大批量业务更容易;但做惯大批量的人,很难回头做小批量‘啃骨头’的活儿。”曾总的比喻生动道出了公司的差异化优势 —— 从满足“小、散、临、急”需求起步,随着营收规模从 20 亿向 50 亿、100 亿迈进,云汉芯城对大批量客户的吸引力也在持续增强。
更关键的是,这种深耕长尾市场的策略也赢得了原厂认可。2024 年云汉芯城成功拿下恩智浦大中华区线上首家授权代理,意味着原厂开始将更多资源向其倾斜,其与传统分销商的差异化增量优势逐渐形成。
谈及未来,云汉芯城的战略布局清晰而务实。在行业整合上,曾烨表示,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复制美国“通过并购壮大”的路径:“拥有更多产品线,就能服务更多客户;有了更多客户,又能向上游原厂争取更好的合作条件。”但公司的并购有明确原则 —— 必须与现有流量、资源形成合力,若只是财务并表却无法打通系统、客户与供应链,哪怕短期收益再高也不会考虑,“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站在全球半导体复苏、国产替代加速、长尾市场扩大的三重机遇交汇点上,云汉芯城正凭借深厚的数据资产、强大的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在国内市场持续深化优势,同时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
云汉芯城用 14 年的实践证明:再小的订单,只要积累得足够多,就能沉淀成可挖掘的大数据;再传统的行业,只要环节足够标准化,就能孕育出平台型企业。
规模、资金和关系网,曾是电子元器件分销赛道的竞争壁垒,如今则叠加了“数据密度”和“算法厚度”这两大新维度。而随着硬件创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国产替代窗口的持续扩大,云汉芯城正在通过数据化驱动的分销模式,重新定义供应链的价值创造逻辑。
在产业互联网浪潮中,云汉芯城正从隐形冠军蜕变为硬科技供应链的中国标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仅能在国内竞争中稳固领先地位,更有望成为中国产业互联网出海的典范 —— 将“中国模式”复制至全球市场,书写新的增长故事。